乡野腊月闲人少 忙趁冬晴争余年
小寒刚过,天气清冷。前几天的一场小雪,像洒了一地的牛奶,还残留在墙角山坡的背阴处,在冬阳的照射下格外耀眼。
虽近年关,可是小县城里的老百姓却不惧寒冷,一刻不得闲,用勤劳勾勒出一幅幅致富图,给生活更添一股勃勃生机。
“国家政策好,农村土地上也能创业致富”
白水县雷牙镇刘家卓村芽苗菜温室里一棚新绿,温暖如春。来到大棚,略带腼腆的张晋嘉正在一丝不苟地记录无土芽苗生长情况。
“这几年国家政策很好,乡村振兴让我们年轻人看到了商机,就想趁着年轻,好好奋斗奋斗,希望能成为家乡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停下手里的活,32岁的张晋嘉一边带我们参观自己的科技大棚,一边谈起自己的打算。据他讲,大学毕业后,一直和妻子在外打工,2022年10月决定回乡创业。
说干就干,和妻子一商量,张晋喜就着手承包大棚、购买设备、学习技术,一头扎进大棚里。短短1个月时间,他的第一批芽苗菜就上市,销售一空。“现在的品种主要有豌豆苗、萝卜苗、黑豆苗、香椿等,生长周期一周到半个月不等。”
“这几年,村里返乡创业的人多了,乡村振兴的力量也就更足了,我们也会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乡村致富带头人多了,何愁乡村不振兴呢?”刘家卓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震说道。
城关街道办西文化村道路两侧尽是田园绿色,俨然像博物馆里的翡翠白菜复制到了白水地头。2022年8月底,西文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了22亩大白菜,预计产量可达15万多斤。
“与公司签订订单合同,有保底价,收购服务一体化,不愁卖不出去。”说到订单农业,白水县西固镇四河村村民武孝春乐开了花。2021年武孝春的大棚西红柿收入达8万多元。
西文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党总支+合作社+股民”,长、中、短期产业相结合的模式,花椒园套种中药黄芪,温室大棚分时种植水果。与广州公司签订水果玉米、冬瓜制种购销协议。2022年合作社收益35万余元,带动50户70余名村民务工,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据了解,全县仅设施农业一项,就解决了上千名妇女的就业问题。
“今年我也想学做电商,把我们的特产卖出去”
白水县美华果业有限公司,当地的一家涉果企业。“公司常年用工200多人,都是周边的群众。80%以上都是女工。”公司董事长李小勇讲道,“最近每天销售苹果大约80至90吨,主要供货给外贸和电商。”(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