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 体态律动教学研究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体态律动教学研究成为了当今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在新课程标准下,教育工作者对于小学音乐课堂体态律动教学作出了重大突破,打破了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的知识框架,因而体态律动和音乐课堂进行融合,音乐老师需要更高水平的专业要求。
音乐老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重视对音准的训练,重视音乐课堂中体态律动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学习音乐的意识。
但是,目前大部分小学音乐课堂仍在使用传统、单一的教育方法,对于音乐课堂的边缘化,对于体态律动教学更是少之又少,学生的音乐课堂体态律动比较薄弱。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觉和乐感,建立良好的聆听习惯及丰富的音乐体验与感受。现阶段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比较权威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在创编和表现音乐时,由于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与理解不够深入,因而参与以及表达音乐的持续度不高。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思考如何导入课程,如何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体态律动上动起来。注重意识流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可以通过提高音乐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更多的体态律动方面的专业动作,注重学生音乐艺术实践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意识为主导思想。
老师要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与学生交朋友,只有当学生完全信任老师,才有可能在音乐课堂上完全放开自己,随心律动。
老师备课时将音乐课堂体态律动和音乐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做到随着音乐毫无顾忌地律动。利用体态律动创造培养小学生音乐表现力、创造力以及音乐的鉴赏能力。音乐老师教授要生活化,开展的体态律动活动都是关于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在培养学生体态律动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观察、求知、探索的能力。音乐老师可以通过精心准备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体态律动教学中展现出音乐有趣的一面。
老师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课堂体态律动的兴趣,重视对学生音乐培养和素质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本年龄阶段学生的律动方式,通过非移动的体态律动和移动的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节奏、音调、声音的强弱等,使学生的整个身体得到训练,从而更好地辅助于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例如《外婆的澎湖湾》,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音乐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听到的音乐进行律动,节奏欢快时配上拍手、跺脚,节奏舒缓时用手臂表现歌曲的旋律感,学生随音乐进行歌曲的体验,老师在旁给予关注和鼓励。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对于感官的运用,提升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感的感受。
例如,在学习《茉莉花》这一课时,音乐老师首先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引导学生动起来,利用欢快的节奏做出自然而然的动作。然后播放《茉莉花》,老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晃动手臂,带动班里的氛围,随后老师教学生一些体态律动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体态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运用不同类型的音乐,学生体态律动的表现全然不同,利用与歌词相近的动作来表达,从而引起深刻的记忆,利用这种愉悦欢快的课堂模式,吸引学生对于音乐体态律动的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体态律动可以促进小学生的表现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采用背景音乐导入律动,创编动作融入打击乐演奏的律动,结合舞蹈表演的律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要素的特点,对让学生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从而使音乐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