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五秩 育开路先锋 奋进双高 铸铁色长虹
程会娥:陕西省白水县人,1992年毕业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北京市“三八红旗手”、“中国中铁优秀党务工作者”。
吴亚东:北京市延庆县人,1996年毕业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荣获中铁建工集团“十大技术能手”“最美铁路人”。
王刘勋:陕西省临渭区人,2003年毕业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中国中铁十大杰出青年”。
蔡玲玲:河南省商城县人,2016年毕业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全国五一巾帼 标兵”。
学院党委书记焦胜军为王景全院士和窦铁成师傅颁发建校50周年特别贡献奖。本报记者李沛华摄
王景全院士工作室揭牌 王凯摄
文艺表演 杨光摄
庆祝大会现场 本报记者李沛华摄
巍巍铁路学府,悠悠五秩春秋。展开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校50年的历史画卷,她镌刻着前辈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光辉足迹,凝聚着代代继承者薪火相传、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展示着全体师生开拓进取、不辱使命的博大襟怀。在这幅壮丽多姿的画卷上,既有建校初期少华山下蹒跚起步、因陋就简的创业艰难,也有高新校区建设全体职工爱校如家、日夜奋战的动人场面;既有全国各级各类奖励的无数殊荣,也有迎评促建、创建国家骨干、国家双高的磨砺考验。前贤创榛辟莽,力耕躬学,后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代代陕铁院人以雄健的身姿一路走来,共同绘就了一幅铁路报国、艰苦创业的绚丽诗篇。
五十年星火传梦,沐雨经霜,见证铁履铿锵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铁路为名,与生俱来的铁路基因代代传承。办学50年来,学院始终坚守铁路报国的初心,与祖国铁路事业共生共荣,与职业教育发展同向同行。
——承顺国纲,因铁路而生。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阳安、西延和太西等铁路线路的相继开工建设,铁路施工建设人才急缺。在此背景下,1973年,铁道部第一铁路工程局职工学校应运而生,后辗转易名为渭南铁路工程学校,由此拉开了50年风雨征程的序幕。成立之初的10年,主要面向铁路行业开展教育培训,可以说育训并举是学院的天然属性和初心使命。
——顺势而进,依铁路而长。1983年,渭南铁路工程学校落址渭南,开启了为期20年的中专学历教育,这一时期俊彦云集、英才辈出,经过几代人的团结拼搏、开拓进取,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1993年、2000年分别被陕西省、教育部评为省级和国家级重点中专。2002年,学院由铁道部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隶属省教育厅管理。
——奋楫争先,伴铁路而强。2003年,学校改制升格为专科层次的高职学院。20年来,乘着职教大发展、铁路大建设的东风,学院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立起了一所现代大学的“四梁八柱”,促成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20年:2007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08年,成为陕西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2014年,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9年,跻身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跃居全国高职第一方阵。
从白手起家、艰苦创业造就国家重点中专,到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建设国家双高,从籍籍无名的高职“小字辈”,成为声誉日隆、特色鲜明的高职“国家队”,陕铁院人用50年的风雨兼程和接续奋斗,谱写了一曲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的职教赞歌。
五十年矢志追梦,砥砺奋进,铸就铁色荣光
办学50年来,学院始终扎根铁路行业沃土,咬定青山,守正创新,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用奋进之笔、铁色之墨,描绘了花开千树、硕果盈枝的壮美画卷。
——固本强基,基业光大。目前学院拥有临渭、高新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68亩。专业数从建校最初的3个发展到45个,学生规模从157名增至万余名。固定资产增至12亿元,教学设备总值达2.5亿元,360多个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构筑了沉浸式、职场化的育人场景,为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传承创新,特色光鲜。学校不求大而全,但求专而精,开办的45个专业精准对接铁路全产业链,为铁路建设与管理提供“一站式”人才供给,入围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7个。形成了“紧随铁路的专业集群建设、根植铁路的深度产教融合、铁军精神引领的文化育人”三大办学特色。“做铁路人,读陕铁院”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修高铁、建地铁、找陕铁”在铁路企业口碑相传。
——强化内涵,业绩光彩。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催生和凝聚了一大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6项,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5门,荣获全国教材奖3项,入选国家规划教材15部,实现国字号荣誉的全覆盖。学校获评全国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职业教育数字校园试点校等国家级荣誉70余项,以及陕西省先进集体、五一劳动奖章、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等省级荣誉120余项。
——开放融合,前程光明。学院地处渭南,却从未偏安一隅、固步自封,而是坚持融汇中西、汲养四方。学校创新构建了校企“四级对接”机制,牵头组建的陕西铁路建筑职教集团入选全国第一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形成了“盟院坊圈”国际化办学格局,与15个国家20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累计招收7国留学生20余名,鲁班工坊漂洋过海,架起了中非技术交流的友谊之桥,学院获批全国首批鲁班工坊运营项目,两次荣膺“国际影响力”50强。
五十年匠心筑梦,强基固本,培育铁军浩荡
学院以育人为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50年来,学院始终肩负传道授业的庄严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的“百花齐放”赢得发展的“满园春色”。
——老师德才兼备、学养深厚。学院通过引培并举、引智借力,聚力打造了一支“心中有爱、手中有技、脚下有泥”的师资队伍。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培养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18人。他们当中,既有德艺双馨、成果丰赡的大师名匠,也有治学严谨、著述等身的学术大咖;既有坚守育人讲台、孜孜耕云种月的教学黄牛,也有手上有油、脚下有泥的技术能手。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教师连续十年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结对帮扶贫困生,累计金额达260余万元。
——校友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学院累计为社会输送了8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经理8千余人,30余人担任局级以上领导。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0年保持在95%以上,80%以上就职于国企央企,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全国高职院校第一,9人入选陕西省大学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涌现出了全国双百人物、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奋斗者窦铁成,挑战生命极限、贯通雀儿山隧道的项目经理王刘勋,千年大计的开路先锋、雄安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吴亚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聂成玉,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程会娥、蔡玲玲,“两省劳模”贺琪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当中,不乏劳模大师、工程专家和商界翘楚,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大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平民英雄。哪里有铁路,哪里就有陕铁院的毕业生。无论是横贯天际的青藏线、高寒凶险的川藏线,抑或是塞北的古洛线、南国的粤海线,都烙上了深深的“陕铁”印记。铁路强国,铁路报国,陕铁院人从未缺席!
五十年文化载梦,培根铸魂,彰显铁血担当
文化为魂,文化润心,素养固本。办学50年来,学院始终接续传承拼搏奉献的铁路基因,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根深叶茂。学院汲取优秀地域文化、融合行业企业文化,孕育形成了以“铁军·精技·匠心”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理念,构建了突出质量内涵、铁路特色的“一训三风一精神”大学文化,打造了“三廊三馆两广场”的铁路文化景观群,学院获评教育部“一校一品”学校,8次获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
——陕铁精神凝心铸魂。历经50年的风雨磨难、岁月洗礼,淬炼出生生不息的陕铁风格和陕铁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火车头精神为源泉,以“德修身、技立业”的校训为精髓,以“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学院精神为内核,以“博爱、诚信、和谐、创新”的文化特质为品格,都深深内化为陕铁院人心中传承永续的热血记忆和引以为豪的精神坐标。
50周年,是总结,更是起航。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站在学校新一轮“双高”建设的新起点,我们深情回望来时之路,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履行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更深地思考如何握紧历史“接力棒”,跑好铁院“新征程”。
面向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擦亮办学“底色”。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切实筑牢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政治根基、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将进一步做强类型“特色”。巩固和拓展铁路办学特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多峰并举、互为支撑的高水平专业矩阵,在服务国家大行业、陕西大产业上,进一步展现铁的作为、铁的担当;将进一步增添人才“亮色”。坚持引育并重,引名家、育名师、铸名品,打造具有一流水平、陕铁特质的教学团队、人才体系,持续营造爱才惜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将进一步坚守育人“本色”。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企央企,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深入推进德技并修、五育并举,培育新时代开路先锋;将进一步提升发展“成色”。更加注重高质量增长、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治校的高度、内涵建设的深度、开放办学的广度,抢抓机遇、提能升级,争取早日迈入职业本科教育的行列,为交通强国、教育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焦胜军)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