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在东秦·农业篇小萝卜“映红”乡村振兴路
记者 陈墨怡/文 党骁/图
在细细的红萝卜丝上铺点蒜苗、葱丝和辣椒,浇一瓢热油,伴随着清脆的“滋啦”一声,一道餐桌上的美味——凉拌红萝卜丝就此诞生。而这萝卜,对于陕西人而言,最好不过大荔县的沙苑红胡萝卜。远的不说,就中原地区而言,种萝卜的地方并不少,但大荔沙苑红胡萝卜在萝卜“界”绝对占有一席之地。
11月17日,“二十大精神在东秦”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大荔县荔盛红萝卜合作社,探寻小萝卜的“大能量”。
沙苑“孕育”出芳香甘甜好萝卜
大荔沙苑红胡萝卜距今已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经过几代人的栽培和选育,让“小”萝卜终成大器,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改良野鸡红,肉质根为园柱形,皮、肉、芯表里呈鲜红色,质地细密、脆嫩多汁。
沙苑地区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温差、适宜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为红胡萝卜的生长、品质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和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沙苑红胡萝卜产业一步步稳扎稳打,已成为大荔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产业红火带来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大荔沙苑红胡萝卜入选2021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7月,成为继“大荔冬枣”之后。第三批入胜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全程机械化助力产业遥遥领先
11月下旬至12月初正是红胡萝卜收获的时候,走进宽敞明亮的加工车间,一根根红胡萝卜经过清洗、打包等一系列处理后,最终经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荔胜红萝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耿永胜告诉记者,过去,红胡萝卜传统的种植模式只能靠人工完成,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也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红胡萝卜产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机械化种植迫在眉睫。
“机械化模式不仅省时省力,最重要的是商品率高,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为了更快地发展红胡萝卜全程机械化作业,耿永胜研究学习了世界先进的红萝卜作务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红萝卜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械,编绳种植机械和收获先进机械,创建了中国红萝卜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取得了明显效益,新型北斗导航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实现了红萝卜播种机无人驾驶开沟、垒垄、播种、覆土、埋设滴管、镇压同步完成的精准作业,让效益足足提高了10多倍。
现代智慧农业科技的应用,让荔盛红萝卜合作社荣获全国首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典型合作社,在陕西省遥遥领先。
全链畅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好酒也怕巷子深。为了让红胡萝卜成就一番大事业,大荔县确实下足了功夫。荔盛红萝卜合作社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并且邀请农业专家为为菜农提供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收购。让红胡萝卜实现从田间到市场、从田间到消费者的无缝对接。
沙苑红胡萝卜好看、好吃、又好卖的背后是产储加销一体化发展。耿永胜介绍,大荔全县建成红萝卜清洗分拣生产线30余条,当地民营企业将沙苑红胡萝卜加工成红萝卜脆片、萝卜丁、萝卜饮料、萝卜罐头、萝卜酱等系列产品进行销售,形成加工红萝卜种植、产后整理、精深加工一体化产业链条。
“合作社现有种植红萝卜面积6000亩,带动了加工、运输和服务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耿永胜表示,在多方发力之下,大荔红萝卜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周边镇村200余人的工作需要,农民年均收入节节攀升。
目前,大荔沙苑地区种植红萝卜10万亩,总产30万吨,年产值5亿元,已成为继大荔冬枣之后新崛起的支柱产业,辐射带动全镇以及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责编:任瑞
校对:马杭娟
审核:董智勇 杨宇龙